耐人尋味的歐洲國家是比利時,近3年對中國「不喜歡」的比例從71%下降到61%,喜歡中國的比例則從24%略升到28%,與所有其他受調查國家的民意走勢相反。
讓購物習慣更健康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提籃購物更好,可以少買 美國康奈爾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為了能讓購物車裏的東西更健康,應該用一條圍巾或是一個夾克衫把手推車一分為二,其中一半用於裝水果、蔬菜、乳製品和肉。物價飛漲令越來越多英國民眾叫苦連天。
免費食品也會勾起我們的食慾,一口免費的巧克力提醒你它的味道有多好,鼓勵你購買。背後的理念是這一分界線顯示個人試圖滿足社會規範。面對通貨膨脹,我們更有必要了解超市是如何誘惑人多花錢的,同時也需要掌握超市購物的省錢對策。定價很複雜 我們都喜歡打折商品,一想到廉價貨,大腦甚至會有喜悅感。雞蛋麵包要苦苦尋找 你有沒有想去超市買點牛奶,但回來時卻提了滿滿五個購物袋的經歷? 一些超市把諸如牛奶和麵包等生活必需品擺置在距離入口很遠的地方。
研究顯示,在酒類專賣店,如果播放古典音樂,人們會買更貴的酒其時,克里姆林宮侵略者在烏克蘭的處境已發生扭轉,基輔收復了大片俄佔國土。這對很多現役記者來說是很不公平的。
但是名嘴、主持人,當然不是記者了。到了金字塔的頂端,更有籌碼、實力與資源利益交換。他們搭理權力者和利益,記者愛理不理,這世界就這樣回報,這很公平。我寫過很多名嘴、媒體人和記者的差別。
至此,是政黨、政客賣名嘴主持人的帳,或者是主持人倒過來影響和干預政黨、政客和分享政治紅利,已然分不清楚。嚴格來說是截然不同的。
名嘴,就是言論市場的生意人 撇開政客兼差當名嘴是在知名度、業外收入和議題影響力、政治實力上取得平衡。專業人士、記者都未必消化或承受得了這種烈焰熔爐。形成台灣特殊的政媒文化。延伸閱讀 對台灣的名嘴來說,「潮水退了沒穿褲子」好像也沒差 【關鍵眼中盯】周玉蔻近期的「失心瘋」打法,是在幫蔣萬安,也是在幫民進黨 美國時評:舞弊指控之後,那些網上名嘴不會跟你講的事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
專職名嘴就是言論市場的生意人。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記者的靈魂,是一種選擇,而非沾附利益的判斷。所謂記者,也不會讓自己成為枱面上的人物,多半時候是孤獨的藝術家,反抗權力左右自己的良心,要的不只是表面上的戰鬥力,而是要贏得公眾信賴感。
羨慕名嘴的人要有自知之明,名嘴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當的。能力夠,配合度高,想當,都不一定當得上。
很多名嘴特別是當過記者的名嘴和主持人喜歡化身記者,得理不饒人,談當年勇。是政黨和政客敬畏的民主夥伴,分屬政治天平的兩端。
要講什麼,就是靠自己的人脈、內幕消息(交易)、炒作、政界人士豢養、小聰明或者是接受有心人士放話、自帶流量風向。多數人不屬於任何組織,自豪知名度和收入高人一等。因為他們的核心價值已經產生質變。三者有雷同、相似也有抵觸之處。以每小時最低薪資3000元計算,只要擔任兩個以上節目的固定咖,每個月收入輕輕鬆鬆6位數,稍有知名度的月薪30萬起跳。名嘴界Top sales、大咖進階為在電視台有個人節目的政論主持人。
真正的「好記者」,是怎麼樣的人? 好的記者,未必是好的生意人,甚至未必是好人。是一支獨立的筆,該寫就寫,該出手就出手,不太可能計算得失,賺賠不在下筆後的利益。
傳統媒體式微,台灣特殊的名嘴和政論主持圈形成政媒共生、相互豢養,既融合又彼此吞噬的現象,藍綠皆然有論者表示,住宿型長照機構的長者(失能者)免疫力較差,所以要每週快篩,確保及早發現症狀。
不難想見,他們的身心狀況也是百百種。媒體報導,美國總統拜登公開說:疫情結束了。
當我們在嘲笑對岸的防疫動態清零政策沒有人性時,很不解,為什麼我們的政府對於沒有話語權的弱勢者,其防疫政策是如此粗率? 延伸閱讀 從清零到共存——疫情政策邏輯改變,台灣民眾對疫情的最新看法? 疫情之下的同島一命:檢視移工防疫措施,能否找到移工群體與台灣社會的平衡點?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指揮中心早早就告訴社會大眾,沒有症狀不必快篩,然而為什麼要如此折騰這些接受服務的失能者或身心障礙者。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肆虐將近三年,從非常時期的人人驚慌焦慮不可終日,到終於盼到有疫苗可以普遍施打,到各國政府視疫情常態化漸次解封的今天。但筆者認為,如果真正關心這群弱勢者,是否朝向政策鼓勵機構,增聘人力、增加被服務對象體適能活動、加強膳食營養、加強環境清潔、消毒,將更為有效、有意義呢? 而對於諸如工作坊(社區復健中心)、康復之家等機構,服務行動自如的精神病患/精神障礙者,這些已經施打四劑疫苗、有一定抵抗力的受服務對象,能夠免於每週快篩兩次。
如果我是住在社區的精神障礙者,假設我到小作所接受服務,依規定每周快篩一次,如果我是到會所,則是有出現症狀才需快篩戳鼻子,但如果我到A醫院日間留院不需每週快篩,到B醫院日間留院則需每週快篩。如果群聚確有風險,筆者認為,疫情尚待降溫的選戰期間,各個縣市候選人以及助選人員,奔波於街頭及各式人潮聚集大小場合,更該列入染疫高危險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更須規範這群參與選舉的人,規範他們每週快篩戳兩次鼻子,以確保自己和眾多選民的健康福祉。
曾聽聞某機構工作人員在每個月接到一箱箱的快篩劑時,無奈表示要為自己和服務對象無辜的鼻子申請國賠,亦曾經聽聞某些機構的受服務對象,因著每周兩次快篩,而與工作人員有所衝突。如果這些弱勢者是高危險群,為甚麼機構的工作人員,每天上下班往返於住家和機構之間,人群接觸數倍於被服務者,卻只需每週快篩一次,這又是甚麼邏輯呢?不免讓人覺得有歧視弱勢者的嫌疑。
同一種身分到不同機構接受服務,所受到的規範都不同,這是否可以解釋,此類快篩政策其實可有可無呢?這令人想起古早阿公阿嬤的年代,真心以為喝符水或香灰水可以治病(但明明只有心理層面的作用啊),每週快篩只是徒令長官安心的政策。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
文:劉麗茹 權力大到令人質疑有違憲之虞的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又再度發布行政命令,規定「住宿式以及社區式照顧機構」的住民和服務對象,持續每週兩次例行性快篩,無症狀時亦需快篩,直到10月31日止。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但一個粗略的歸類政策,讓有些人受到不必要的限制與折磨。這是自今年七月以來的新規定。
筆者服務單位附設的工作坊(社區復健中心),以及同業開設的康復之家,均為提供病情穩定精神病患復健訓練的場所,這類型精神病患(大多領有第一類身心障礙證明,亦稱精神障礙者)大都在社區生活,他們行動自如能走能跑,這些服務機構竟也不明所以的被列入「住宿式以及社區式照顧機構」。前些日子,觀看英國女王國葬直播,無論是國家元首、皇室貴族或是平民百姓,完全看不到有人戴口罩
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筆者服務單位附設的工作坊(社區復健中心),以及同業開設的康復之家,均為提供病情穩定精神病患復健訓練的場所,這類型精神病患(大多領有第一類身心障礙證明,亦稱精神障礙者)大都在社區生活,他們行動自如能走能跑,這些服務機構竟也不明所以的被列入「住宿式以及社區式照顧機構」。
不難想見,他們的身心狀況也是百百種。同一種身分到不同機構接受服務,所受到的規範都不同,這是否可以解釋,此類快篩政策其實可有可無呢?這令人想起古早阿公阿嬤的年代,真心以為喝符水或香灰水可以治病(但明明只有心理層面的作用啊),每週快篩只是徒令長官安心的政策。